当前位置:每日教育网 >> 教育故事 >> 文章正文

问老师和学生关于扩招的问题与教育评价有关

发布于:2020-12-28 被浏览:3760次

*来源:腾讯教育(ID: QQ _ edu),作者:谢波

2021年全国考研考试于12月26日至28日举行。早在今年5月,教育部就正式宣布,今年的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将同比增加51.1万人。其中,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18.9万人。原因很明显:2020年高校毕业生874万人,比去年同期增加40万人,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。与此同时,由于肺炎疫情和新冠肺炎经济下行压力的叠加,就业形势复杂严峻。所以这个措施的目标是六个字:“稳定就业,促进就业”。

长期以来,我国在统计大学生就业率时,一直将“继续教育”作为“就业”的数据,也就是说,如果毕业生顺利升入大学或考研,就被认为就业成功。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高校很少有直接就业的,但也能达到相对较高的就业率。在这种指导下,很多大学,尤其是非重点大学,基本上成为了“进修培训基地”。高校忙着升级,本科院校忙着考研,已经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。

但是,一方面,本质上,继续教育一定不等于就业。在课程设置、培养方式、资源配置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,以继续教育或就业为目的。另一方面,从这个角度来看,上学只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,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就业矛盾,只能把矛盾推迟几年。更重要的是,专科生扩招和研究生扩招是有本质区别的。在我看来,前者的价值远远大于后者。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,要继续增加大学生招生,减少研究生招生。

研究生扩招无疑会导致“学历高消费”和“学历通胀”。可以想象,在不久的将来,随着大量研究生的毕业,一个专科生就可以胜任该岗位,招聘要求很容易设定为硕士或博士以上,大量本科生甚至连报名资格都没有。近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的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要求:建立以德才为导向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,改变人才“高消耗”的局面,形成不分作风降人才的良好局面。但是在整个社会的高学历氛围下,一个本科生很容易“无立足之地”,更何况大专生及以下。所谓以“岗位需求”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,只能是美好的理想。更严重的是,这种取向会延伸到基础教育阶段,导致高考压力进一步加大。同时也会延伸到职业领域,带来一系列的发展问题。

相反,专升本扩招更有意义,更能体现教育公平。目前,在中国的许多省份,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无法进入普通高中,从而失去了高考的机会。通过中等职业学校,再进入高职院校,是提高学历的最好途径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专升本可以让更多的中职生有机会读本科,从而缓解普通高中的压力。如果有一天,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是普通高中的学生,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获得本科学位,并在岗位竞争中实现自我价值,那么高考的接力棒效应就会显现出来

当然也要有一个前提,就是所有大学都要敞开大门欢迎专升本的学生,即使是重点大学也不能拒绝。同时用人单位必须平等对待招聘,不再区分是通过高考还是通过高考。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已经要求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,不得将研究生院、境外(境内)留学经历、留学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。也就是说,用人单位查毕业生的“出身”,将是严重的违规行为。

如果能继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,停止研究生招生,甚至减少招生人数,只注重培养部分符合国家战略的研究生,那么整个社会的学历结构将逐步形成以本科生为主体的“足球”式的合理结构。一方面,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本科教育,而不仅仅是高考。另一方面,无论通过哪一个渠道获得本科学历,在报考的时候都可以充分竞争,在工作中充分发展,彻底打破现代版的“生育论”,这是一种合理的社会评价氛围。

从本质上来说,无论是专升本还是研究生扩招,都是一个关乎接力棒和办学定位的重大决策,如何克服“只分只学只文凭”的顽疾。它也反映了各级政府的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,是实现教育现代化、建设教育强国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由之路。

本文转载自熊丙奇微信官方账号腾讯教育。文章是作者的独立见解,不是芥子堆立场。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